诚信即诚实守信。诚信诚于心,信于人,说话算数,一诺千金,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真,一种大彻大悟的善,一种无需雕琢的美,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。
执着的道德信念。诚信是一种美德。儒家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信是做人的基本伦常。《孙子兵法》讲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,将信纳入为将五德的范畴。《韩非子》记载:“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随之而泣。其母曰:‘女还,顾反为女杀彘。’妻适市来,曾子欲捕彘杀之。妻止之曰:‘特与婴儿戏耳。’曾子曰:‘婴儿非与戏也。婴儿非有知也,待父母而学者也,听父母之教。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。’遂烹彘也。”曾子夫人为阻止哭啼的幼子跟随自己去赶集,谎称回来给孩子杀猪吃。曾子为了教妻儿诚信,果真杀了猪。言必信,行必果,童叟无欺,就是诚信。诚信是教出来的。诚信是个道德问题。人际失信源于道德失范。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晴雨表。
严肃的法律规范。诚信是一种秩序。社会转轨时期,市场经济的大潮难免裹挟泥沙。曾几何时,社会信用受损,假冒伪劣盛行,假烟、假酒、假广告、假名牌泛滥成灾,假学历、假文凭、假领导招摇过市,考试作弊、论文抄袭、数字造假层出不穷,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屡禁不止。究其原因,根子在有法不依、执法不严、违法不究、作假者违法成本太低。管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:“非诚贾不得立于贾,非诚工不得食于工,非诚农不得食于农,非诚士不得立于朝。”言下之意,谁不诚信就砸谁的饭碗。诚信是罚出来的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。法律失灵必然导致人际失信和社会失序。诚信是个法律问题。打假必须制度化、常态化,打假不能一阵风。诚信是国家法治的晴雨表。
自觉的行为习惯。诚信是一种修养。东汉名臣杨震调任东莱太守,途经昌邑。县令王密是杨震举荐过的官员,为报提携之恩,晚上送给杨震10斤金子。杨震拒收。王密说:“夜深人静没人知道。”杨震讲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。”王密羞愧而退。诚信是环境的产物,诚信的家庭养育诚信的子女,诚信的老师栽培诚信的学生,诚信的企业生产诚信的产品。诚信是修养的结果,是道德自律基础上的德性,是法律约束框架内的理性,也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习性。诚信做人,诚信做事,诚信做官,诚信是练出来的。诚信是个习惯问题。诚信是个人品行的晴雨表。基本的治国准则。诚信事关国运兴衰。《论语》讲:“子贡问政。子曰:‘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’曰:‘去兵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’曰:‘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’”孔子认为,诚信是一个比富国强兵更为重要的问题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,诚信是市场机制的灵魂。现代社会是信用社会,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底线。如果官员反复无常,商家言而无信,社会欺诈成风,必将动摇投资信心,加大交易成本,降低消费质量,毒化社会风气,伤害未来预期。诚信治理迫在眉睫,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,诚信记录、诚信监督、诚信评价、诚信信息公开,只有诚信黑名单制度,才能迫使那些不诚信的人不敢不诚信。诚信问题说到底是个国家治理问题。诚信是治出来的。诚信是国家治理的晴雨表。
作者:李明圣,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,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
文章来源:《前线》杂志2021年第10期,原标题“论诚信”
版式:小林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